Centriq发布会海报
很长一段时间内,AMD和英特尔都占据着服务器市场的主流,而就在不久之前,高通发布Centriq 2400系统级芯片(SoC),正式进入服务器芯片市场。这代表了行业的重大变化,因为这是首款基于Arm的高效服务器芯片。多年来,业界一直在问,“Arm能够在数据中心领域觅得一席之地吗?”基于高通交付的产品,我认为答案是“肯定”的。
Centriq是什么?
Centriq是高通的48核服务器处理器,24对内核通过250GB/s的环形拓扑结构相连接。单位插槽内核数量达到了服务器市场上最高,专为在ARMv8架构上支持云环境中常见的横向扩展数据中心架构而设计。
Centriq使用10纳米FinFET制程,由三星晶圆代工厂制造。这意味着能在更小空间纳入性能更佳的晶体管(在398平方毫米面积上集成180亿个晶体管)。此外,对IT消费者而言,性能更佳的内核将大幅降低能耗消耗。
Centriq阵容将有三个出货库存单元(SKU):
Centriq阵容
Centriq将仅支持单插槽服务器主板设计。此外,从高通发布会上展示的演示来看,市场似乎渴望着硬件厂商推出半角“砖形设计”。这也让高通的整个发布会专注于云端的紧密结合更有意义。
这不是一枚普通Arm芯片
过去五年,多家Arm厂商在服务器市场快速进入又撤离。嘉协达(Calxeda)、应用微电路(Applied Micro),以及推出A1100的AMD,都曾试图在ARM市场上大显身手,但甚至连三星都在产品开发完成之前就终止了业务,从服务器领域溜之大吉。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,莫过于博通终止其Vulcan处理器开发、在Arm上败走滑铁卢。
过去公司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性能。Arm服务器芯片完全无法媲美x86竞品的性能。甚至在低端市场,英特尔能够用至强D轻而易举地阻挡Arm。
但这次情况有所不同。高通 在发布会期间宣称其性能数据非常出色。当运行SPECint_2006时,Centriq 2460性能比英特尔 Purley铂金8160高出7%。的确,尽管高通是在用48核和24个Skylake内核相比,但它仍然是一个颇具竞争力的产品。
但是,云供应商考虑的不仅仅是原始性能。“性价比”是在云端成功的关键衡量指标,它意味着单位美元的生产力水平。对此,Centriq有其硬实力,并声称具有优于Purley 四倍的优势。
Centriq面向云环境量身定制
目前可能尚不明显,高通正通过Centriq瞄准云供应商。不仅对标Azure、亚马逊()、谷歌和阿里巴巴等等,而且面向为消费者提供“即服务”的二级供应商。其原因有如下几个:
密度 – 半宽角外形应让Centriq机架具有高计算密度。
性价比 – 高通似乎有着明显的性价比领先优势。这对依靠运营支出(OpEx)的云供应商特别具有吸引力。
安全性 – 通过使用Arm TrustZone,Centriq可提供面向服务器的不可变信任root,防止最底层的攻击渗透云数据中心。
功耗 – 120瓦热设计功耗(TDP)并不是十分出众,但高通在Centriq上能够把闲置功耗降到8瓦已经很了不起了。
缺乏忠诚度– 云供应商全部为经济驱动型企业,没有传承性或者忠诚度可言。如果高通能够真正实现他们声称的性价比优势,云供应商就会跟进,因为这不仅是运营成本的降低。无论如何,这都将对其他CPU厂商形成定价压力。
Centric、Arm具备服务器生态系统吗?
Centriq发布会上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演示Centriq产品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阵容,公开展示的广泛技术合作伙伴横跨整个生态系统,包括NoSQL、生物信息学、视频处理、人工智能(AI)和云基础设施。高通精明地认识到强大生态系统的重要性,并且着重发展和生态伙伴的关系。
Centriq软件生态系统
对高通来说,关键在于为Centriq生态系统中的这些合作产生价值。这意味着高通需要让Centriq的优势更好的被理解、并与生态伙伴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合作实例,来打动那些潜在客户突破惯性来选择新的架构。
Centriq会获得成功吗?
Centriq并不适合所有工作负载和使用场景。需要“单位内核”高性能的工作负载并不是合适的选择,但那也不是高通的目标领域。高通已把目光瞄准云横向扩展架构,并重点强调“横向扩展”。他们设计并构建CPU,支持受益于性能良好的多核的工作负载,例如许多大数据和分析分布应用等高并发型应用。
Centriq若要获得成功,必须做好几件事情:
1. 继续构建生态系统。高通需要丰富的硬件生态系统。和慧与科技上台推广Cloudline是良好的开端。现在,高通必须寻求其他主要服务器厂商的支持,例如戴尔易安信、联想、华为、曙光和已在云领域获得成功的那些“白牌”服务器厂商。
2. 有自知之明。高通必须知道Centriq可以大放光彩的和难以匹敌的领域。打造合作关系、解决方案和专业积累以建立堡垒,一个堡垒稳固之后,马上寻找下一个。
3. 成就宣传。高通必须向全世界证明云端客户已超越试点并进入投产。如果它能够让客户量化借助Centriq所实现的成本节省(并且让高通公开这些成果),那么其他客户将紧跟其后。该阶段预计会实现更多部署。之前AMD和嘉协达在Arm上的成果变成了“光打雷不下雨”,而高通必须越过这个坎儿。
4. 踩油门。在三月份,高通因与微软开展Project Olympus合作而占据头条。现在,它发布的Centriq再次占据头条。高通必须通过增强实例、宣传活动教育潜在客户,巩固其势头。
高通万事俱备:令人信服的产品、强大(并且仍在增长)的生态系统以及良好的关键客户关系。若Centriq能远远超越其Arm前辈,一场激动人心的颠覆大戏即将在市场上演。
0
推荐